近年来,云和县坚持以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,按照“标准化、规范化、长效化、全覆盖”目标,全力推进避灾安置场所建设。截至目前,全县累计建成125个避灾安置场所,其中117个完成规范化改造,达标率100%,整体规范化率达93.6%。
一、科学规划布局,织密防灾减灾“安全网”
(一)选址原则精准化。聚焦山洪、地灾隐患区及灾害频发村居,遵循“相对集中、便于转移、就近安置”的原则,充分利用现有房屋质量和条件相对较好的场地,通过村推荐、乡镇审核、县级把关三级联动,科学合理选取建设点位。
(二)资源整合集约化。依托便民服务中心、养老照料中心等既有设施,经安全鉴定后改造升级,节约成本的同时确保建筑与设施安全。
(三)建设标准规范化。严格按照浙江省《避灾安置场所建设指南》设置功能区,配备物资储备库、消防设备、应急标识等,打造“功能完备、安全舒适”的避灾空间。
二、对标规范建设,筑牢应急避险“硬支撑”
(一)硬件设施高标准配置。分区设置男女休息室、管理办公室、物资储备库及卫生间,配套淋浴、照明、通讯设备,确保24小时应急保障能力。
(二)物资储备动态化管理。树立“宁可备而不用、不可用而无备”理念,定期排查乡镇、村级应急物资,建立“收、发、领、退”全流程台账,确保物资可随时启用。
(三)智慧管理可视化升级。全面接入可视化监管系统,实时监测场所状态,常年可视化率按要求保持在90%以上,为省、市、县应急管理部门快速响应提供可靠数据支撑。
三、健全管理机制,激活长效管理“生命力”
(一)制度体系全覆盖。县级层面完善《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》,乡镇(街道)细化管理人员职责、物资管理等制度,形成“县-乡-村”三级责任链条。
(二)日常管护常态化。明确管理责任人,定期巡检基础设施、维护物资储备,年均开展1次全面保养,确保场所“随时能用、好用”。
(三)应急演练实战化。结合每年防汛防台入汛前的时间节点,及时组织危险区人员转移好避灾场所启用演练,不断提升群众应急避险意识和干部实战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