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莲都区坚持将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统筹纳入城市发展大局,以“隔离、拆牌、破窗、清通道”行动为抓手,常态化推动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清零,推动安全治理模式由事后救援向事前预防转型。目前,全区共整治违规设置铁栅栏、防盗网、广告牌4090处,硬隔离62处、清理疏散通道414处。
一、突出建环闭环,全量起底剿隐患
一是查前培训法,着力解决场所“查什么、怎么查”问题。持续沿用“九小场所”、生产经营性自建房等6类标准化排查表单,派发《12类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现场检查要点参考书》《“九小场所”排查整治工作指导手册》等图文并茂的培训资料3000余份,组织行业部门、村社网格开展业务培训21场1200余人次,提升基层排查专业水平。
二是洗街扫楼法,着力解决排查“有盲区、留死角”问题。按照辖区网格划分,绘制每个网格的楼栋图,明确每个村社、每个网格、每个楼栋的职责分工,以“洗街扫楼”式逐栋逐层开展排查企业(场所)2.8余万家,其中“九小场所”1.7余万家,同步建立、完善清晰准确的企业(场所)底数清单,确保最大程度扩大排查整治的战果。
三是部门联动法,着力解决执法“不精准、不有力”问题。强化隐患排查与整改治理、监管执法联动,落实“属地吹哨,部门集结”机制,创新建立安全生产隐患和消防安全排查整治部门机动小组6个,落实“服务+普法+执法”工作模式,常态化联系、指导乡镇(街道)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10余次,做到“零容忍、严执法、优服务、促提升”。
二、突出分区分类,靶向攻坚提质效
一是重点突破法,着力解决难点“不敢推、推不动”问题。坚持先行先试、重点推进、以点带面,以重点区块为攻坚发力点,突出重大事故风险关键节点,做到靶向发力。如天宁工业园区“厂改居”建筑专项整治,先行试点整治典型点位3个,再拓展至全区块81栋“厂改居”建筑;紫金街道厦河区块消防安全试点整治,突出防盗窗整治、增设灭火器、“硬隔离”、飞线整治等重点事项,列支经费约31万元,提升整治实效。
二是分干包片法,着力解决工作“谁牵头、谁负责”问题。将消防安全工作深度融入“141”基层治理体系,区委、区政府牵头召开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部署会,全区14个乡镇(街道)迅速部署“隔离、拆牌、破窗、清通道”等行动任务,全面启动亚运安保期间建立的220个三级“块状防控”网格,层层传导压力,责任到岗到人。
三是分级督改法,着力解决整改“效率低、速度慢”问题。坚持排查、整改同步推进,对排查发现能当场整改的问题隐患,由网格员督促整改;对排查发现不能当场整改的问题隐患,首先由所属村(社区)进行督改,针对拒改、慢改的单位或个人,移交至应急消防管理站跟进处置;对整改难度大的问题隐患,由乡镇(街道)消防安全委员会协调相关部门合力处置;对无法自行解决,需执法力量介入的重大问题隐患,上报至安全生产隐患和消防安全排查整治部门机动小组处置。目前,已督改问题隐患7700余个。
三、突出破立并举,标本兼治促长效
一是专家支撑法,着力解决整治“不精准、不专业”问题。在全区消防安全工作整体架构下,建立专业技术服务长效机制,全面落实全过程安全技术服务。如区消防救援大队组织3名防火业务骨干常态化联系指导镇街消防委托执法工作;选派2名消防站指战员兼任岩泉、紫金街道消防安全委员会副主任;组织12名消防专家组协助6个重点镇街开展隐患整治帮扶;明确29名消防联络员每周进社区指导消防工作,实现基层消防治理效能快速提升。
二是分类管控法,着力解决排查“不系统、不全量”问题。在全覆盖排查基础上,要求各乡镇(街道)结合场所类型、违规住人记录、用火用电等情况,按照低、一般、较大风险等级进行分级管理,组织村(社区)网格分别按照每一年、每半年、每季度的频次至少完成一轮全覆盖,对不放心的企业(场所)、重点人群加强走访和排查频次。乡镇(街道)班子成员定期参加网格排查整治,负责指导本条线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。应急消防管理站每年组织乡镇(街道)消防工作人员、村(社区)网格员、社区微型消防站开展两轮次业务培训,规范提升消防工作质效。
三是督导追责法,着力解决督查“查不深、督不实”问题。落实“分组包区、专业督查、纪委执纪”要求,区政府督察室、区纪委、区委组织部发挥督促指导作用,对全区14个乡镇(街道)和11个区直部门的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推进情况开展督查,确保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管责任牢牢抓实。区消安委办制定印发年度消防安全工作督导检查方案,全方位倒闭属地镇街和部门责任落实。